《楞严经》卷一,讲述阿难独自外出化缘,遇上摩登伽女以先梵天咒摄入淫室,淫躬抚摸。
阿难这样失礼,究竟是什么原因呢?
阿难自己分析,是一向多闻,未全道力。
什么是道力?道力就是心力,也是定力。
这个定力,有法义上彻底明了,心得决定的理论上的定力,也有理论上的清醒,行动上的定力,统而言之,知行合一,这是决定性因素,也是阿难恰恰需要的。
因为,佛法的修证有三步曲——从闻思修,才能入三摩地。
阿难一向多闻,并没有思惟经义,把佛法义理化作自己的见解,以佛知见为自己的知见,决定不移,也是唯识法相宗所示的由意识的深入思惟,使到意根信受,才是真正的心得决定,如果只是意识接受,意根不接受,就有思想斗争,步调不一致,意识想做的,意根不同意,浪费感情,于事无补。
修行,其实可以说,是修正意根的错误知见,并落实于行动中,在实践中纠正错误知见,套用现代语境,就是转变观念,这是第一步。
第二步,以科学理论(佛法妙义)指导实践(修行),转烦恼为菩提。
闻是基础,思是关键,修是实践、行动,严禁意义来说,闻思修三位一体,理论一经掌握群众,就会变成强大的力量,成为坚固的定力,从而入三摩地,得无生忍。
(我的家乡新兴护龙寺)
世尊在《楞严经》卷九中指示阿难:“如摩登伽,殊为渺劣,彼唯咒汝,破佛律仪。八万行中,只毁一戒。心清净故,尚未沦溺。”也即是说,阿难当时心里是清净的,也是明白这样子是不行的,犯戒的,但是,却不由自主地被摩登伽女牵着鼻子走,为什么?
只重听闻义理,停留在意识形态层次,但是,意识不能作主,而意根才是主人,主宰行动的是第七识末那识。
意根恒与我见、我爱、我慢、我痴四大烦恼相应,通俗的来说,这四大烦恼就是四大奸臣,它们把持朝政,恒时诱使意根按照自己的习气行动,虽然意识知道不对,但是,在习气的驱使下,人在江湖,身不由己。就好像一个嗜烟如命的人,时常下决心戒烟,但是,一经过店铺,双脚就不听意识的劝告,不由自主地改变方向,挪向店铺,而且,意根会抛出很多理由,让意识思索,最终屈服,只好乖乖地买烟抽,再次增加习气种子,坚固妄想一而再、再而三地轮回,心不自由。
阿难与摩登伽的关系,世尊剖析:“且汝宿世与摩登伽,历劫因缘,恩爱习气,非是一生及与一劫。”他们多生多劫为夫妻,这种恩爱习气,实际上就是淫心,深深地沉淀在第八识阿赖耶识里,遇缘发生。
所以,当阿难看到摩登伽女时,这个法尘一现,马上就勾起昔日的种子,不断翻腾,古来大德所比喻的——一波才起万波随。
世尊批评阿难:“此是前尘虚妄相想,惑汝真性,由汝无始至于今生,认贼为子,失汝常,故受轮转。”
阿难正是如此,以为四大为自身相,六尘缘影为自心相,不知道这些都是幻化空花,从空而有,幻化虽灭,空性不坏。
幻花背后的才是主人,而阿难却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。
(蜀派秽迹金刚祖师济尘老和尚的茅蓬)
所以,趣外奔逸,而向外攀缘的,都是妄想,只有返闻闻自性,入流才能成正觉。
道教同样认为,流出去的是神识,前七识,入流的才是化境(虚境),所以,他们有一句修道名言——炼神化虚。
当年,一位道长在四川成都葛仙山对我说,这叫做出神入化。
阿难堕落淫室的原因,就是欲漏不除,定力不足,跟着感觉走,跟着习气走,不知色身,外洎山河虚空大地,咸是妙明真心中物。
后来,阿难也老实坦承自己:“我辈愚钝,好为多闻,于诸漏心未求出离。”由于“蒙佛慈诲,得正熏修,身心快然,获大饶益。”此时,阿难已非昔日吴下阿蒙,已经承佛法音,开示悟入佛之知见,悟得如来藏及妙真如性(如来藏性),明了其家所归道路,再也不会弄假成真,认贼为父了。
世尊因此而开讲一部末法时代的破淫破魔宝典——《楞严经》,专门以阿难为例子,旁及法界六道众生,如果“欲漏不先除,畜闻成过误”。必然导致“淫心不除,尘不可出,纵有多智,禅定现前,如不断淫,必落魔道。”
由此可知,现在修行,无论是出三界也好,成菩萨成佛也好,首先要断淫除欲,才有定力,才有能力修证声闻菩提和佛菩提。
试想想,世间伦理尚且强调:万恶淫为首,何况出世间的修行,“若不断淫,修禅定者,如蒸砂石,欲其成饭,经百千劫,只名热砂。何以故?此非饭本,砂石成故。”
佛教不少经典都强调破淫除欲对修行的重要性,所谓佛佛道同,经经相通,现以《圆觉经》融通证明,阿难当年碰到的问题,也是我们至今绕不过的难题。
《圆觉经》云:弥勒汝当知,一切诸众生,不得大解脱,皆由贪欲故,堕落于生死。若能断憎爱,及与贪瞋痴,不因差别性,皆得成佛道。
世尊这段开示的义旨就是:当知轮回,爱为根本。
《楞严经》卷八云:是修行人,若不断淫,及与杀生,出三界者,无由是处。
由此可见,淫欲,是贪瞋痴的结心,一切的烦恼都因淫欲而起。
《圆觉经》云:是故众生,欲脱生死,免诸轮回,先断贪欲,及除爱渴。
如果修行,不断淫欲,要出三界,无由是处,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,求开悟,简直痴人说梦,翳人见空花。
也即是说,一边贪恋妻子眷属、世间浮华,一边说自己修行,要出三界,甚至要成菩萨成佛,《楞严经》喻之:譬如有人,自塞其耳,高声大叫,求人不闻,此等名为欲隐弥露。
因此,《圆觉经》云:未出轮回,而辨圆觉,彼圆觉性,即同流转。若免轮回,无有是处。
舍得舍得,要成圣,就要舍凡,要出世间,就要舍世间,要享清福,就要舍鸿福。
如果舍不得美满生活,要成正果,不负如来不负卿,这是不可能的。
因为,鱼和熊掌不可兼得。
世间繁华、美满、幸福,恰恰就是轮回的资本。
所以,就算是孔夫子,一生为名为利,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治国使民理念,也不得不承认:“君子忧道不忧贫!
萝卜青菜各有所爱,继续轮回与得免轮回,一样各有所爱。
阿难,舍得断除与摩登伽女的恩爱淫心,自己证得佛菩提果,而摩登伽女则证得阿罗汉果,与摩登伽女由爱侣成为法侣,以慈悲成就真爱,以大愿救度众生,神通三昧,游戏三界。
既心心相印,又各有所爱。
——这,才是真的所爱!
(蜀中名刹佛山古寺)
- 2023年03月28日
- 星期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