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蓬/丝路重镇兰州


点击关注 | 文学依然神圣
作家专栏栏
1-兰州因黄河倍添气势
编者按:日前,陕西作家王蓬历时三十年寻叩古道, 完成《从长安到罗马》《从长安到拉萨》《从长安到川滇》丝路系列作品,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。三部六本力作,共1644页, 182万字。这套丝路系列作品是陕西省委宣传部推出的重大文化精品项目。一经出版便被新华社、人民网、华夏经纬网、文化艺术网、中国图书网、陕西传媒网、中国甘肃网等多家媒体重头推出,仅新华网浏览量近50万。《中华读书报》也刊发书评,引发读者广泛关注,为让读者感受到三条历史悠久的古道百科全书式的独特景观,欣赏到古道沿途引人入胜的风俗长卷,和“一带一路”新丝路日新月异的壮阔变迁。浅海文苑将以每周一篇刊出,以飨读者。
丝路重镇兰州
文/王蓬

在我多次的西部之行中,去的次数最多的城市应数兰州。因为西去敦煌、新疆要过兰州,去青海西宁、宁夏银川,兰州也是必经之地。
记得1983年冬天第一次去兰州。那是中国作协文讲所第八期招生,首次通过考试选取学员。全国六百多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竞争,西北五省加四川在兰州进行第二轮笔试,三天考试,弄得头昏脑胀,一切都且扔开,且去寻访古迹,叩问市井。
先上白塔山,登高眺望,俯瞰兰州,只见黄河西来,穿城而过,浩浩荡荡一河大水,波光粼粼,一河银光,携风挟雷,奔腾而来,真有种“黄河之水天上来”的气势。其实,兰州给我留下的最初印象就是气势。兰州是一处盆地,这个盆地四面都非同小可,它们是青藏高原、内蒙高原与黄土高原,各自代表着一个气势磅礴的世界。我甚至怀疑在远古时期,它们原本就坚不可摧地连成一片,只有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,日夜咆哮的黄河才把它们割裂开来,变成现在这副模样。
黄河冲出的兰州盆地长达百余公里,中间又被柴家峡和金城关峡分隔为河口、西固、兰州三个河谷平原。整个兰州市区便一字长蛇阵般摆布在这带状的平原之中,黄河则如条巨龙游弋其间,使得兰州成为中国西部城市中最有生气的城市。
2-兰州黃河边的水車

兰州历史文化积淀十分深厚。秦汉隋唐,定都长安,丝路畅通,往返商贾,西出长安后,无论道分几岔,兰州都为交会之处。然后,或西出阳关,或北去宁夏,南至青海,均需从兰州休整出发。故早在西汉,兰州便设金城县、郡,故兰州有金城之谓。汉时抗击匈奴,唐时戍边守关,兰州均为途中补给重镇。位于今兰州市区的五泉山,相传西汉大将军霍去病远征匈奴,在此驻军,因缺水,士兵疲竭,霍去病深为焦灼,祈祷上苍赐水,其心诚意恳,结果,霍去病“著鞭出泉”,用马鞭连掘五泉,水涌不已,将士疲惫顿解,以为天助,士气大振,一举大破匈奴。
至今,五泉犹存。后经历代修祠建庙,植树造景,满山绿树相映,泉溪叮咚,殿宇轩昂,气象宏伟。尤其800年前所铸之泰和钟,体高九尺,口阔两米,重达万斤。其体雄伟,其声宏亮,每日清晨,若敲响时,洪亮钟声在山崖河谷间回响,经久不绝,故“古刹晨钟”素为兰州美景。今钟已移置五泉山上,每逢年节之日敲响,激励金城群众愈加奋发,建设今日之新兰州。
白塔山临黄河耸立,锁金玉两关,是丝路通往西域必经之处,也是拱卫兰州的军事要冲。白塔为元代所建,是佛教东传的产物,曾遭地震,岭塌地裂而塔屹立不动,人皆称奇,故以白塔命山名。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,白塔山附近还有元昊台,为创建西夏国的皇帝李元昊所命名。台下黄土厚达300米,在世界上也属罕见。
白塔山下的滚滚黄河之上,还有座久享盛誉的黄河铁桥,是通往西域和青海、宁夏的必经之道。早年这里是著名的古渡,汉时开通丝路、商贸驼旅,唐代王维、岑参、王之涣、王昌龄、高适、元稹众多边塞诗人也是由此西渡,正是由于与黄河贴近,感受到黄河那种雷霆万钧之力,诗人们才有“黄河远上白云间”,“黄河之水天上来”的感叹与描摹。
明洪武年间曾在这里修铁索桥,碗口粗细的铁链飞架黄河,成为万里黄河第一桥。在当时条件下,历30年才完工,取名镇远桥,历经明清两代,400年之久。现存黄河铁桥为1909年建成,是继1907年在上海苏州河上建成的外白渡钢桥之后,国内第二座跨越大河且能通汽车的现代化桥梁。铁桥曾于I954年加固,沿用至今不失风采。
3-兰州街头小品;牛肉拉面

兰州作为丝路重镇,汉唐时期,驰驿奔诏,商旅络绎,几度繁华。仅是兰州市区便曾有唐建寺庙两座,一为庄严寺,一为大佛寺。庄严寺正殿观音画像姿容端庄,所披衣裙,轻薄似能透体,足以体现唐代丝绢精美。此画据说出自唐代大画家吴道子手笔。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顾颉刚先生1938年在西北考察时,在其著作中记载:“大佛寺中,有大佛一尊,乃唐贞观年间所塑,容貌极宽博。寺内藏有明藏经书五千四十八卷。寺内还有法轮一座,层层宝盖涂以金。”顾先生还记载了兰州庄严寺三绝:“一为壁画观音像,相传吴道子笔,在殿面前;其像以幔蔽之,女像而面极宽阔,与南方所塑观音不同,所画手法极佳,带一金钏,诚所谓兜罗锦。一为门外横匾,乃元·李溥光书“敕建大庄严禅院”,字体酷似鲁公。一为塑佛像,停匀生动衣褶细叠,临风欲举。——所谓画绝、写绝、塑绝。”之后,二十世纪40年代,我国美术界先驱王子云先生前往敦煌考察文物时曾临摹过此画。可惜原画今已毁坏,连庄严寺也面目全非了。
兰州城中古迹还有明代肃王府,后来成为陕甘总督驻节之地。林则徐流放新疆时过兰州,曾来此赴宴,日后在其《荷戈纪程》中记载“其署后院甚宽阔,连及北城,之上有楼曰佛云楼。登楼望北岸诸山,俯瞰黄河,眼界颇佳。”之后,左宗棠坐镇陕甘,又对此进行扩建修葺,亭台池榭,布置得体,加之百年巨树,浓荫遮罩,登楼眺望,远从天际奔腾而来的黄河就在窗下奔流,造成一种磅礴的非凡气势。著名作家张恨水上世纪30年代初来兰州参观过陕甘总督府后说:“这个地方,在全国也是精华的一部。”
4-兰州夜色

最为兰州这座丝路重镇添彩的当然要数黄河,从地理学上说无黄河即无兰州,正是黄河造就了兰州这块长达百余公里的带状盆地。我的朋友,曾为全国人大代表,甘肃省作协主席的王家达多次对我说,因黄河水泥沙压碱,浇灌后土地肥沃,历代沿岸群众都用黄河水浇地。他儿时见到黄河流经兰州,一段竟有近百架水车,巨大的木轮在黄河激流冲击下,携带着水花,昼夜不停地转动,在蓝天黄河之间倒映,形成一道壮阔无比的风景。他还讲黄河沿岸树林荫处,是寻常百姓寻乐的地方,有大碗茶座和民间草台班秦腔,每每唱腔激越之处,便有观众向演员扔十元一条的被面,唱得越好,获得的被面越多,完了,拿被面换钱便是报酬。听得我热血沸腾,便与王家达约好下次去兰州,好好甩些被面!我觉得最让兰州受益的除了黄河还有丝绸之路的千年文化积淀,兰州不产桑蚕丝绸,清时左宗棠还说“陇东为天下甲苦”,然唐代则是“天下称富庶者,无如陇右”,这是因为丝路畅通,商机使然。这就留下文化记忆,典型如《读者》无需培养作家,无需自写华章,谁的好,拿来选登就是,捷足先登创造了发行千万份的奇迹。之后,各地仿效,即使比《读者》还《读者》也不行,因为“先入为主”。再是《丝路花雨》、《大梦敦煌》均在舞台大放光彩,全国也无出其右者。当然,兰州也创造了属于今日的辉煌。
多次兰州之行,给我印象至深是这座丝路重镇面貌的日新月异,每次来都让人大吃一惊,街道大幅扩宽,高楼成片林立,尤其缘黄河建成长达40公里的滨河大道,开阔平整,两边林荫如带,入夜霓彩闪烁,一片璀璨,映入黄河,滚滚东去,真让人“疑是银河落九天”了。
黄河岸边,黄河水车、奇石、林带不绝,吸引了不少老人孩子休闲观赏,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那尊出自女雕塑家何鄂之手的《黄河母亲》雕塑。
雕塑用的是黄色的花岗岩,与四周黄土高原和滚滚黄河保持一种自然的和谐,年轻的母亲正哺着自己黄皮肤的孩子,母亲端庄秀丽,慈祥坚强,孩子健康顽皮,憨态可掬。整座雕塑深刻表现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,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这一寓意和主题。再是整座雕塑粗犷与细腻结合,两个人物相互衬托,堪称达到经典般完美的艺术雕塑,人们称赞大型雕塑《丝绸之路》展示古城西安汉唐风采。那么这座让人百看不厌的《黄河母亲》也给丝路明珠兰州增添了一道夺目的光彩。
5-兰州雕塑;黃河母亲
(文中图片均为作者王蓬老师提供)
从长安出发:欢迎阅读与分享
王蓬/高原古城西宁
王蓬/诸葛亮在汉中事考
王蓬/佛学大师玄奘
王蓬/嘉陵古道探源记
王蓬/嘉陵新源藏区考
王蓬/周秦故土陈仓
王蓬/渭城朝雨送故人
王蓬/西域遥远知马力
王蓬/临夏话三绝
王蓬/秦蜀古道探访记
作者简介:
(说明:王蓬和他的著作)
王蓬,国家一级作家二级岗位(二级教授)曾任陕西作协副主席、汉中市文联主席、作协主席。創作40余年,结集50余部。曾获国家图书奖、冰心散文奖、柳青文学奖、全国首届徐霞客游记奖等多项奖励,并有多种著述翻译国外。系国务院享受特殊津贴专家、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。

【投稿说明】
欢迎投稿至邮箱:[email protected]
如有疑问可在后台留言询问
欢迎关注“浅海文苑”

为您推荐

返回顶部